当前速讯:知识创新和学校的责任——教育如何避免惰性知识的传播

时间:2023-08-30 18:28:29

  原标题:知识创新和学校的责任——教育如何避免惰性知识的传播

  来源:中国网

  2023-08-29 15:35

  来源:中国网

  

  链接已复制

  字体:小大

  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

  深圳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

 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原局长

  刘根平

  在首届零一创新教育国际论坛上

  分享了如何判断真正有价值的知识

  以及新时代学校应该承担的责任

  他说

  未来的核心竞争力

  将取决于个体的学习能力

  知识创新和学校的责任

  ——教育如何避免惰性知识的传播

  刘根平

  一 与知识相关的几个问题

  01 如何看待学科知识?

  最近,我在网上看到了两则新闻,引发了我对知识的思考。

  一则是我们的理科课程落后世界70年,其中很多内容仍停留在200年前的知识;另一则是关于数学物理领域85%的知识尚未传入中国的观点。

  这些观点呼唤我们重新认识知识,思考其价值,尤其是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,应该更加关注知识的创新与传播。

  02 《好奇心》引发的好奇

  好奇心和创新思维至关重要,但这些能力建立在长期记忆的知识基础上,使我们能够更容易且迅速地思考。

  一些科学家的创新实际上是基于他们之前辛勤地研究、大量阅读和长期积累的信息,这些努力促进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,最终在突发灵感时形成突破,所有这些都依赖于知识的积累。

  因此,《好奇心》这本书值得我们阅读,它肯定了好奇心的价值,同时也没有忽视知识在其中的重要作用。

  03 培根关于知识的一句话:“知识就是力量,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技能”

  在互联网时代,对知识的重要性产生了许多思考。

  虽然在这个时代,通过互联网几乎可以快速找到大部分问题的答案,但这种观点是片面的。

 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知识的价值。

  我读过的三本书《新工具》《知识论》和《知识价值革命》,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有价值的,因为传播知识仍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方式。

  04 ChatGPT引爆信息时代的第三次革命:教师职业会被取代吗?

  随着ChatGPT和AGI的迅速问世,它将全面赋能人类,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尤为明显。

  我们的信息革命始于近30年前,而计算机的发明更早。

  从90年代初的互联网,到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,再到如今ChatGPT和人工智能的迅猛进步,这些技术进步被称为信息革命的“第三次革命”。

  手机引发了“时间革命”,互联网引发了“空间革命”。

  ChatGPT的出现备受关注,我们可通过它获取关于某一问题的优质回答。

  然而,这仅是机器思维,非人类的独立思考。

  因此,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削弱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,这引发了“思维革命”。

  二 知识价值的再认识

  在讨论创新人才、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时,我们常常着重回答“是什么”,但很少涉及“不是什么”。

  然而,对于创新人才的认识,尤其强调其所不包含的特质,更具重要性。

  这个问题的答案尤为关键,因为我们时常渴望改革、变革,却未必知道何处不宜变动、不宜改革。

  在这其中,知识结构尤为重要。

  作为创新人才的基础,必须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,才能够发挥创新的潜能。

  因此,我将从知识分类、知识管理、惰性知识和活性知识这四个概念入手,进行一番探讨。

  01 知识分类

  对知识的分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。

  例如,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提出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划分,这引发了学校在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上的调整。

  1996年,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(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-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,OECD)发布的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》对知识分类产生了深远影响,尤其强调了知识的价值。

  在当今,我们所谓的“知识不重要”,实际上是指信息和数据,而非真正有价值的知识。

  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可从四个角度来理解:

  一是知道“是什么”的知识

  (know-what)

  二是知道“为什么”的知识

  (know-why)

  三是知道“怎么做”的知识

  (know-how)

  四是知道“是谁”的知识

  (know-who)

  通过从“是什么”“为什么”“如何”和“谁”的角度审视,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。

  这些概念在句子中运用,句子在段落中,段落在文章中,文章融入整本书中,而整本书又嵌套于人类知识的广袤领域。

  因此,意识到知识是由这四个板块构建而成,我们便不会再低估其重要性。

  随着ChatGPT的出现,我们面临着对知识获取、储存、传播和应用的新挑战,这些分类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知识的价值。

  02 知识管理

  当前,我们对数据极为关注,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,似乎没有数据收集和分析就无法做到精准。

  然而,教育领域具有高度复杂性,学生的情况每天都在变化,年级和学科之间存在差异,这使得教育领域的数据难以达到足够高的精准度。

  此外,若数据未经过分析和加工,它们只是信息,而非有价值的知识或智慧。

  一些地方投入巨资推动大数据驱动的学生发展,将学生背景、上课情况、作业量等数据记录下来。

  然而,事实证明这样的庞大数据难以处理,因此大多数项目停滞不前。

  因此,我们需学会对知识进行管理,而这最终需要依赖学习者自身。

  03 惰性知识和活性知识

  惰性知识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哲学家阿尔弗雷德·诺思·怀特海(Alfred North Whitehead)于1929年提出:惰性知识指那些学习后却无法应用于真实情境,以有效解决问题的知识。

  从输入和输出的角度来看,惰性知识和活性知识之间的区别变得十分清晰。

  所有惰性知识的共同特点是,它曾被接触学习并被记住,但后来却被遗忘且无法应用。

  然而,它仍然存留在大脑中。

  不要误以为遗忘了就没关系了,实际上它仍然占据着大脑的内存。

  因此,现在用“带宽不够”或“空间不足”来形容一些人反应迟钝,是因为他们的脑神经被大量庞杂且无用的信息占据了。

  未来的核心竞争力,将取决于个体的学习能力。

  当自己对以前的知识模糊或陈旧时,唯一升级大脑的方法就是持续学习。

  惰性知识的获取是通过他人传授,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储存,而活性知识积累则强调当前倡导的体验式学习、实践教学、基于项目的学习、STEAM等方法。

  就像科学家通过亲身体验发现过程一样,从这样的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即为活性知识。

  惰性知识的输出表现为将课本内容背诵后在考试中获得高分,而活性知识的价值在于运用所学的知识敏锐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。

  一旦理解了这两种知识的区别,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就会明确应该如何行动。

  因此,我们希望在教育中不要过多强调传授惰性知识,而是寻求方法使惰性知识更加活跃。

  唯一可行的途径是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。

  三 思维模式

  01 超越PISA

  我在思维模式中关注成长性思维和固定性思维,这源于OECD的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(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,PISA)。

  PISA测试结果支持一个观点:向学生灌输成长型思维模式可能会带来更好的学业成绩。

  平均而言,在OECD国家中,那些不同意或强烈不同意“你的智力是关于你的、你无法改变的东西”这一说法的学生,比同意或强烈同意这一说法的学生的阅读成绩要高出41分。

  而PISA测试却有奇怪而惊人的发现:根据2018年PISA测试的结果,对于来自中国(北京、上海、江苏、浙江)的参赛学生而言,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学业成绩呈负相关。

  PISA测试的高分与成长型思维指数呈正相关关系,但令人惊讶的是,在我们国家发现它们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。

  02 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

  卡罗尔.德韦克(Carol S.Dweck)提出了成长型思维(growth mindset)和固定型思维(fixed mindset)的概念。

  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,人是可以改变的,无论是智商、性格或者各个领域的才能都可以在后天改变和习得,而成长的本质就在于不断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和能力边界。

  固定型思维的人则奉行天赋决定论,认为人的能力是天生的,是固定不变或者说难以改变的。

  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与活性知识、惰性知识有关。

  在课程设置和教育改革中,有人可能会疑惑,为什么必须强调成长型思维?是否一定要具备成长型思维?通过对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的能力、挑战和风险等因素进行衡量,我们可以得出结论,成长型思维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思维模式。

  四 学校的责任

  近年来,我在南山的学校管理中推行了《清单革命》一书中介绍的方法。

 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医学家阿图·葛文德(Atul Gawande),清单革命的核心理念是维护正确和捍卫安全。

  南山区在过去几年新建了许多学校,校园环境都非常良好,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采用清单的方法来处理各项事务。

  以校园的保洁工作为例,由于引入了清单革命,我们的洗手间始终保持干净,无论何时去都是如此。

  通过清单,清洁工知道自己应该什么时间按照什么流程做什么事。

  同样,通过清单的思维方式,我们能够明确列出学校应该承担的责任。

  现代教育变得越来越复杂,然而作为教育工作者,我们不能因为教育的复杂性而忽视了我们自身的使命、价值以及所起的作用。

  ChatGPT、AGI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带来了两大挑战。

  我认为最大的两个挑战之一是必须学会提问。

  如果不懂得如何提问,也无法与ChatGPT互动。

  我们一直强调学生需要培养提问的能力,但我们的教育体系往往不鼓励学生主动提问。

  比如在课堂上,如果一个学生频繁提问,有时老师会认为这个学生是多动症儿童,甚至会将他排除在外。

  因此,我们教育最大的能力缺失之一就是提出问题,以及能不能使用ChatGPT这类工具来精准表达和提出问题。

  另一个挑战则是教师迫切需要认识ChatGPT、AGI和主动剥离教学内容,重视和提高人机协同智商,在新平台重塑教育坐标。

  我们需要推动教师来剥离自身的教育教学内容和工作负担。

  如果我们的教育体系不思考和剥离那些无法比ChatGPT、AGI效果更好的教学内容,教师可能会失去教学的必要性。

  以英语学科为例,它很有可能是被人工智能首先取代的学科之一。

  比如学生在课堂上课中发现,在线学习的效果可能会更好,因为在网络上,有各种学习资源,包括发音标准等。

  总之,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,同时也需要引导教师重新思考和剥离教育教学内容,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。

  为此,新时代的学校教育应该:

  首先,学校应该思考“教育创新是什么?”,要回答“教育创新不是什么?”的问题。

  《终身幼儿园:通过项目、激情、同伴和玩耍培养创造力》一书的内容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。

  书中提出,未来教育可以从幼儿园学习方式中得到启示,不仅是面向创造力培养,更指向一种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。

  第二,学校应该思考“什么是学校应该有的样子?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报告《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: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》中就提出,学校要不断成为社区的学习枢纽,而不再是校长带着一批专职编制内老师的垄断的空间。

  当学校成为一个学习中心的角色时,我们便能够寻找到更多的教育资源,涵盖人才资源、实验室设施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学习资源。

  第三,学校应该思考“教什么才是最重要的?”进入全新的知识时代,学校应该从教学生专家结论到教学生专家思维。

  什么样的知识是具有价值的?教什么才是最重要的?霍华德·加德纳(Howard Gardner)将学科智能(Disciplined Mind)列为“面向未来的五种智能”之首,他认为学生只有超越具体的事实和信息,理解学科思考世界的独特方式,未来他们才有可能像一个科学家、数学家、艺术家、历史学家一样去创造性地思维与行动。

  第四,我们更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“迁移能力”。

  学生的“迁移能力”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,在教学过程中,学科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实现概念的迁移、单元内容的迁移、学科知识的迁移、年级间的迁移、校内外知识的迁移,以及书本知识向实践、社会应用的迁移。

  我们目前的模块式教学存在较大问题,学生完成一个模块并获得相应分数后,就不再需要进一步学习,不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。

  第五,我们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  素养就是融会贯通,核心素养的核心在于其真实性,即指向解决现实的问题。

  因此,教育唯一合法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,而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对“问题”的理解。

  学校教育应该加强知识习得的探究、体验、反思和知识的融会贯通、迁移应用,使学生能够在真实世界得心应手地生活。

  第六,我们应全面落实课程和教育的真实相关性。

  正如马克思所言,人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。

  学校有必要建立起真正的教育关系,事实上,良好的教育本质上就是构建良好的关系。

  如果教育能够在以学生和教育为中心的前提下,优化所产生的所有关系,这就是优质的教育。

  当教育出现问题时,往往是这些关系发生了扭曲或不匹配的情况。

  因此,确立良好的真实关系也是学校的责任之一。

  第七,学校教育应该打破历史性的宽容,学校和教师要为自己的“教育绩效”负责。

  过去,我们对教育结果的认知存在着宽容的态度。

  孩子们进入学校后,我们不会过多地追究他们学到了什么、取得了多少成就,以及他们在考试中的表现。

  然而就在两年前,有一个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。

  一些家长开始问责自己孩子所在的学校,因为他们的孩子并未考入双一流或“985”“211”高校。

  这样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媒体关注与报道。

  这提示我们,作为教育工作者,我们不能忽视过去对教育结果容忍的传统态度,学校教育应实施增值评价,让学校和教师形成接受问责的心态。

  (上述精彩观点整理自首届零一国际创新教育论坛现场报告,略有删减)

  零一国际创新教育论坛

  首届零一国际创新教育论坛于2023年3月18日至19日在深圳举办,由深圳零一学院主办,腾讯科技(深圳)有限公司协办。

  本次大会由郑泉水院士担任主席,相韶华教授和白峰杉教授担任大会执行主席;会议召集专家有王殿军校长、徐芦平副教授、刘坚教授、刘根平教授、戴耘教授和朱源校长;荆丽雯副教授和赵婉彤女士是本次论坛的秘书。

  论坛围绕东西方教育模式的演进、创新教育的实践、创新教育的生态建设、早慧少年的发现与培养四个主题,汇聚国内外创新教育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专家学者,分析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经验与中外实践,立足未来教育需求,探讨共创数智时代创新教育新范式、新路径。

上一篇: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是什么意思?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属于(社会)
下一篇:最后一页

1.绿竹网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"来源:绿竹网"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,绿竹网都将保留追究责任权益;

2.绿竹网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,对于未注明原作品不得转载的稿件,我方不承担相关责任;

3.绿竹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。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,烦请提供版权疑问、身份证明、版权证明、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14043 2669 6@QQ.com,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。

4.关于绿竹网的所有法律事宜,均由本网特聘法律顾问协助处理。